公元25年,河北鄗城千秋亭,阳光倾洒,旌旗飘扬。刘秀,这位年仅三十岁的英雄,头戴冕旒,身披华服,一步一步,坚定地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。一介布衣,三十而立,自成天地。 三十而立,无关年纪,无关家庭。真正的“立”,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,而是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,重在志,重在德,重在行。有独立之人格,有担当之精神,有宽容之胸怀,有进取之心态,可谓之“立”。如《中庸》所言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可谓之“立”。 “立”,先应立于志。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说:“非志无以成学。”人若有志,万事可为。王安石三十岁写下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,之后力排众议,大力变法,这大概是对“立于志”的最佳注解。同在北宋,苏轼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,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心怀鸿鹄之志,才能成就伟业,若无凌云之志,如何披荆斩棘? “立”,亦当立于德。《左传》有云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”成才不易,修德更难。德是君子风范,是内在涵养,是蓬勃朝气、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。曾子之诚信、司马光之善良、孙叔敖之勇毅、缇萦之孝顺、孔融之谦让、包拯之正直,都是“立于德”的代表。以德立身,需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亦需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不断调适,稳步提升。 “立”,还需立于行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仅仅有志向和品德还不够,还需要付诸行动。《论语》有云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”。现实是此岸,理想是彼岸,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,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。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班超投笔从戎,勾践卧薪尝胆,岳飞精忠报国,都是实例。“立于行”,意在脱离纸上谈兵,避免说一套做一套,而是要知行合一,迎难而上,坚持不懈。 人生之路漫漫,三十岁不过是一个必经的阶段。三十而立,立的是当下,更是未来;立的是自我,更是人生的无限可能。立者,当以志为帆,以德为舵,以行为桨,拒绝随波逐流,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搏击风浪。立者,面对未知和颠簸,勇立潮头,因为心中有方向,脚下就有力量。立者,有傲然之姿,不屈之态,不避艰险,自成天地。
|